English

中国卫星三问

2001-02-26 来源:光明日报 徐福祥 我有话说

一问:40年后回眸,中国卫星工程究竟有哪些成就?

中国卫星研制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经过40多年的艰苦奋斗,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经过了技术准备阶段和技术试验阶段,走向工程全面应用阶段。现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为核心的航天器的工程研制体系;建立了研究、设计、制造等一整套完备的科研生产系统,以适应航天器高可靠、高性能、长寿命特点;形成了一支思想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的专家和工程技术队伍。

中国卫星工程是在我国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国家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截至2000年底,我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8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

以上这些卫星不仅为我国国民经济、国防建设、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大大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

具体来说,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包括三种不同类型的近地轨道返回式卫星,至今发射和回收了17颗卫星,分别在轨道上运行了3~15天,且基本形成了返回式卫星公用平台。利用返回式卫星获得大量有价值的卫星遥感资料,已应用于资源调查、地图测绘、地质调查、铁路选线和考古研究等方面。从1987年开始已为国内外用户进行了100多项空间材料、生命科学实验及农作物种子搭载试验,均取得可喜的成果。

“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包括三种不同类型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至今共发射了10颗卫星。特别是1997年5月发射“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技术性能有了很大改进,至今已正常工作3年半。该卫星已纳入我国卫星通信业务系统,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包括两类气象卫星,即“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又称极轨气象卫星)和“风云二号”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至今“风云一号”卫星发射了三颗,“风云二号”卫星发射了两颗。经过空间运行测试表明,第三颗“风云一号”卫星和第二颗“风云二号”卫星的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国际水平。

“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形成时间较长,共包括6颗卫星。特别是1999年5月发射的“实践五号”小卫星是该系列最新的一颗卫星,卫星采用了先进的小卫星平台,主要用于空间环境辐射探测、单粒子效应试验、空间流体科学试验以及卫星工程新技术试验。

1999年10月中国—巴西联合研制的“资源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一年多来卫星运行正常,接收到近9万多景卫星图像资料,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水利、矿产、能源、测绘、环保等众多部门。2000年9月我国自行研制的“资源二号”卫星发射成功,其分辨率比“资源一号”卫星更高。二颗“资源”卫星的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国际水平,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传输型遥感卫星研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00年10月12日,我国两次成功发射了“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为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建设奠定了基础。“北斗”导航系统是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的区域导航系统,主要为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海上作业等领域提供导航定位服务。

除了上述各类卫星的直接应用以外,研制各类卫星取得的许多新技术在国民经济很多部门得到二次开发和应用,创造了十分可观的间接经济效益。

二问:从一穷二白到傲立世界,我国卫星工程有什么经验?

1.坚持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创新之路。我国充分发挥了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聪明才智,在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不断攻克关键技术,取得卫星工程一系列重大成果,同时不断完善和加强了卫星工程的各项基础工作。

2.根据国情国力,选择有限目标,重点发展国家急需的应用卫星。确定主要发展直接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的少数几种应用卫星,以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需求。

3.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协同合作。我国各类人造卫星的研制都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全国有关部门和单位大力协作、密切配合下完成的。

4.正确选择技术路线,加强预先研究,不断进行技术跨越。针对国家投资有限,研制卫星数量较少的客观条件,正确选择技术跨度较大的发展途径,加强关键技术的预先研究,不断实现较大的技术跨越,大幅度提高卫星工程水平。

5.通过科学管理提高质量和效益。针对空间技术投资大、风险大、技术密集、系统复杂等特点,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不断取得新进展。近五年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已初步建立并实施了符合我国卫星研制特点的一整套科学管理办法和措施,显著提高了卫星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三问:世界卫星领域竞争十分激烈,我国今后准备怎样发展?

我国近期(今后十年或稍后的一个时期)发展目标是:1.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以气象卫星系列、资源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和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群组成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中国及周边地区甚至

全球的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

2.建立自主经营的卫星广播通信系统。积极支持商用广播通信卫星的发展,开发长寿命,高可靠的大容量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电视直播卫星,初步建成中国卫星通信产业。

3.建立自主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分步建立导航定位卫星系列,开发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初步建立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产业。

我国远期(今后二十年或稍后的一个时期)发展目标是:1.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实现产业化和市场化,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满足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广泛需求,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

2.按照国家整体规划,建立多种功能和各种轨道的,由多种卫星系统组成的空间基础设施;建成天地协调配套的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形成完整、连续、长期稳定运行的天地一体化网络系统。初步预计仅“十五”期间,我国将研制和发射近30颗各类卫星,包括通信、导航、气象、资源、海洋、环境与灾害监测、天文、空间探测卫星等15类,平均每年研制和发射近5颗卫星,而且性能和质量将有更大的提高。

(作者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